南宁新地摊经济:“新”潮涌动,烟火气中焕生机

发布日期:2025-10-12 18:48    点击次数:195

本报讯(记者 胡婷婷 梁婷 周晓玉)当夕阳最后一抹余晖掠过邕江,南宁的脉搏并未随天色暗淡而放缓,反而在“三街两巷”、“南宁之夜”等精心打造的临时摊区迎来了另一重生命力的迸发。这里灯火璀璨,人声鼎沸,勾勒出远超传统印象的城市夜经济新画卷。南宁地摊经济已超越单纯谋生,凭借系统政策、个性创意与融合体验,发展为城市肌理中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是城市治理与民间创造力的深度对话。

政策“新”护航:从“堵”到“疏”,构建包容性增长的新范式

南宁对地摊经济的管理哲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变——从过去侧重于市容整洁的“严管严控”,转向如今聚焦于活力与秩序平衡的“柔性服务”与“精准治理”。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城市管理者对“民生”与“市容”辩证关系的新认知。市政园林局推行的“轻微违法不处罚”机制,其核心是为初入市场的微观经营者提供一个宝贵的“容错空间”和缓冲期。这一政策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体现了“教育为先、处罚为后”的现代执法理念。

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全市综合执法部门累计教育劝离流动摊贩16.13万人次,而最终对屡劝不改的占道摆卖案件依法处罚的仅为2571起。这一巨大的数量对比,清晰地传递出政策的温度:它旨在保护那些愿意遵守规则但可能暂时不适应或无意中违规的经营者,让他们能够放下“一罚就亏”的沉重心理包袱,安心经营。这种治理方式的改变,实质上降低了草根创业的初始风险,激发了市场的“毛细血管”活力。

展开剩余87%

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则着力于构建一套与柔性管理相匹配的“信用软约束”体系,为夜间经济的健康发展筑牢信任基石。 建立夜间经济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推行直观的“笑脸哭脸”红黄牌公示制度,并在各摊区广泛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行动,动态曝光“缺斤少两”等失信行为——这套组合拳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基于社区监督和声誉机制的市场自律环境。

当每个摊主的经营行为都与长期的信用评价挂钩时,诚信便从道德要求转化为有价值的市场资产。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南宁的规划并非停留在“划块摆摊”的层面,而是体现了社会公平的考量。 在全市已规划的210个临时摆卖摊区、容纳的1.4万余个摊位中,专门划出437个摊位服务于低保、残疾等特殊群体。这一举措不仅直接带动了2.6万人就业,更彰显了政策的人文关怀,让地摊经济成为社会包容性增长的“稳定器”和“减压阀”。政策的“温度”通过这种精准滴灌,转化为了地摊经济发展的“稳底盘”,成功破解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长期治理难题。

图片来源:广西南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摊主“新”创意:差异化突围,小摊位蕴藏大智慧

在政策提供的稳定舞台上,南宁的摊主们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谋生者,而是化身为充满活力的“微创新”主体。他们敏锐地捕捉市场脉搏,凭借独特的创意和对消费需求的深刻理解,在方寸之地的摊位上,上演着一场场“差异化”突围的精彩戏码。这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最基层、最鲜活的表现。

图片来源:公众号商启产业研究院

在文化传承与时尚消费的结合点上,年轻摊主们找到了巨大的创意空间。 在壮锦文创摊位前,刚毕业的石女士热情地向顾客展示她的最新作品——将精美繁复的壮锦传统纹路,巧妙地绣在流行的汉服发簪、荷包等配饰上。“我发现很多年轻人不仅喜欢汉服的形制,更追求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把咱们广西独有的壮锦元素融进去,既满足了个性化需求,也让传统工艺有了新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双赢。”她坦言,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壮锦原材料收集不易,纯手工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但正是“壮锦+汉服”这一独特的文化混搭创意,赋予了产品不可复制的竞争力,使她的摊位在周末能吸引日均超50人的稳定客流量。她的实践,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商业环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微观缩影。

图片来源:胡婷婷

另一种创意则源于对营销方式的革新,将情感连接与产品展示无缝融合。 宠物用品摊主李女士的“创意”显得尤为接地气且高效。她不再采用“王婆卖瓜”式的叫卖,而是在摊位的显眼展板上,贴满了自家猫咪作为“专属模特”试穿各种毛线衣服、佩戴针织项圈的萌态照片,旁边则陈列着同款商品。“以前单纯摆出货品,很难引起注意。现在用我家猫咪的真实体验来展示,效果直观又可爱,瞬间拉近了和顾客的距离,订单量自然提升了三成。”她的成功在于,将冷冰冰的商品交易,转化为一种基于共同爱好(爱宠)的情感体验和信任建立过程。

此外,她还将阵地扩展到线上,在抖音、小红书上发布猫咪试穿新品的短视频,成功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和订单,目前线上引流带来的交易额已占总销售额的四成。这种“线下体验+线上引流”的O2O模式,即便在小微摊贩中也运用得淋漓尽致。

图片来源:周晓玉

而做了十年壮锦的樊女士,则展现出一种更具个人风格的“随性”经营哲学。 她不再局限于传统壮锦制品,而是将其元素创新性地应用于小夜灯、冰箱贴等更贴近年轻人日常生活的文创小物上。更特别的是,她在小红书上的店铺“看心情挂款”,不定期上新产品,这种反常规的营销策略,反而因其独特性和不确定性,营造了稀缺感和期待感,吸引了一批忠实拥趸,成为回头客。她的案例说明,在个性化消费时代,摊主本身的特质和故事,本身就可以成为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来源:周晓玉

然而,并非所有的摊位都能在同样的烟火气中轻松收获经济效益。创意与模式的“新”意,已成为决定经营成败的关键变量。在琅西夜市,售卖水煎包的芳姐就面临着不同的境遇。她的水煎包用料实在、口味正宗,却因一次性缴纳半年的高额摊位租金而倍感压力,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生意看着热闹,但扣除成本,一个月下来几乎白忙活。”芳姐的困境揭示出,在整体向好的地摊经济中,部分传统经营者正因高昂的固定成本与缺乏差异化竞争而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她的案例与那些凭借创意脱颖而出的摊主形成了鲜明对比,提示着在地摊经济的生态中,除了政策的普惠支持,摊主自身拥抱变化、寻求差异化的主动性同样不可或缺。

图片来源:公众号商启产业研究院

消费“新”体验:融合线上线下,外国游客眼中的便捷与魅力

如今漫步于南宁升级后的地摊区域,消费者获得的早已不是“走一圈、买完即走”的单一化体验。南宁正致力于将地摊区域打造为集购物、休闲、社交、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夜间消费空间。 市商务局重点打造的会展航洋城、百益上河城等夜间消费集聚区,引入了智能停车指引、移动支付提示等数字化便民服务。消费者只需轻松扫码,即可获取清晰的摊区电子地图,快速定位心仪摊位,大大提升了逛摊的便捷性和体验感,模糊了传统夜市与现代化商场之间的服务鸿沟。

图片来源:小程序://广西百街图/rYdDtAT4SByNQer

摊主们更是主动“触网”,积极利用数字化工具拓展生意边界。 他们通过短视频平台“剧透”新品、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制作过程、利用朋友圈接洽定制订单,“线上种草、线下打卡成交”已成为许多摊位的标准运营流程。这种模式不仅拓宽了获客渠道,更将一次性的买卖关系,延伸为持续的粉丝互动和社群运营。

这一消费新生态的成熟度,从国际游客的视角能得到更生动的印证。 来自马来西亚的游客Abu先生已是第四次逛南宁夜市。他分享道:“第一次来的时候,虽然语言不通,但一点也没觉得不便。 看到好奇的商品,我和摊主就相视一笑,然后拿出手机用翻译软件聊天,过程很有趣。看到喜欢的壮锦钥匙链,直接扫码支付,和在我的国家购物一样方便。”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夜市不仅有热闹的烟火气,更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感和品质感。他第四次来时,特意带了朋友,专程来找上次看中的手工拖鞋。“这里的夜市让我感到放松和受欢迎,它不仅仅是买卖东西的地方,更像一个开放式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客厅,能让你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搏和友好。”

Abu先生的体验表明,南宁的地摊经济已经初步具备了接待国际游客的能力,其便捷的数字化支付、友好的交易氛围和独特的商品魅力,正成为城市国际化形象的一个独特窗口。

从最初的“谋生手段”升级为多元的“创业平台”,从昔日的“路边叫卖”演进为充满智慧的“创意变现”,南宁的新地摊经济正以全方位的“新”意实现破局生长。当然,发展之中仍有提升空间, 例如部分食品摊位的卫生细节、个别摊主的服务意识仍需持续改进和完善。对此,市政园林部门已通过增加夜间保洁频次和力量来应对,市场监管部门也畅通了投诉举报渠道,致力于构建一个持续优化的共治环境。

正如广西财经学院经济学教授庞娟所评价:“南宁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地摊经济治理与发展模式。它通过政策赋能巧妙地平衡了‘放’与‘管’的关系,通过激发摊主的创新活力实现了业态的内生性进化,再通过多元共治筑牢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地摊经济作为‘草根经济’‘民生经济’的灵活性和社会保障功能,又通过制度化、信用化、数字化的手段有效管控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外部效应,为其注入了现代商业文明的基因。”

南宁的地摊经济,已不再是城市管理的负担或边缘补充,而是有望成长为城市经济增长中一个具有韧性、充满温度的重要支撑点,持续为南宁的夜晚注入更多元、更可持续的“烟火气”与新动能。它的未来,预示着一种更具包容性、创新性和人文关怀的城市发展路径。(胡婷婷 梁婷 周晓玉 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新闻学2023级学生)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